盐津·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那些事儿丨千年豆沙关 朝官骑乘来

日前,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通知,云南盐津

日前,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通知,云南盐津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荣列其中。近期,与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相关的那些事儿以散文、报告文学等形式在《现代家庭报》上刊载,为宣传好这张“国字号”盐津名片,现予以转发。

云岭游

千年豆沙关 朝官骑乘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张桂柏

从昭通市盐津县城西行20多公里,远远看见巨大的山体,像是被利剑劈成两半,形成了两扇敞开的巨大石门。

“好雄伟的一道关!这就是著名的豆沙关吗?这就是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大家惊呼着。

沿着峭壁向上的石板路,我被一个又一个马蹄印镇住了。慢慢走着、数着,240多个呀!此刻,我宛如穿过时光隧道。

豆沙古关,政治之道也——

石门开,天地衢,僰道通,古今治。豆沙关,曾经的疆界,向北通中原,向南为边陲。先秦以前,对峙的绝壁形如石门,故得名“石门”。秦汉时建造石门关古城堡,唐宋时定名为石门关,元明时彝族首领罗佐驻石门关,关名易为罗佐关。清初来了将领窦勺,关名又为窦勺关。后来演称为豆沙关。正所谓:关名几更属何缘?江山易主皆握柄。《云南志》之《蛮书》,释出了五尺道上豆沙关作为“滇南第一关”的旷远、深邃、厚重。

古道悠,望天吼,孝文王,起源头。公元前250年,稳定了对巴蜀的统治后,秦孝文王开始经营巴蜀以南地区。修筑都江堰的蜀郡太守李冰,承担了起于道(今宜宾)、经朱提(今昭通),止于味县(今曲靖),穿越磅礴乌蒙大山,绵延1900公里的开路任务,为“五尺道”奠了底。

五尺道,路且长,风烟滚,忆始皇。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加强对云贵高原的统治,开始在西南地区推行郡县制,在陆梁地置象、桂林及南海三郡。其中,象郡包括了不少原属夜郎及滇国之地。公元前219年修建从秦都咸阳直通今湖南衡山县境的衡山道。不久,又将衡山道延伸到湘南、桂北的九嶷山北麓。此举,有效地控制了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为便于向西南行政、用兵,秦始皇接着又派将率军,沿李冰道,拓筑南下,“五尺道”诞生了。衡山道及五尺道作为官道的修通与连接,使秦王朝把当时的夜郎及滇国纳入了大一统的范围。

关隘碑,摩崖亭,千年阁,袁滋行。唐窦宗贞元十年(794年),御史中丞袁滋作为钦差大臣奉命赴滇,册诏异牟寻为南诏王,路经豆沙关、五尺道,留下了一块碑刻。算是一个足迹,记载了他们有哪些人、去哪里、干什么的行踪。我现场细观,石刻的书写顺序和汉字的一般书写习惯相反,从左至右竖行书写着:

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左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刊石纪之。

袁滋题

“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于1988年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驻足观刻,净手抚沿,沉心参悟。该碑刻有六大价值——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我到大理,也曾驻足观研第五代南诏王阁罗凤题刻留存的“德化碑”。袁滋碑、德化碑,遥相呼应,共同佐证了中原和边疆的风云变幻、生死相依、归于一体。

唐朝初年,崛起于云南巍山的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成为唐朝的南屏障。公元748年,阁罗凤继承王位,唐驻云南太守张虔陀酒醉后侮辱了阁罗凤妻女,阁罗凤将张虔陀的行为上告朝廷,由于杨国忠处理欠妥,冲冠一怒的阁罗凤在750年攻下姚州都督府,杀死了都督张虔陀。杨国忠两次派兵奔向云南,两次全军覆没。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南诏达到鼎盛时期。阁罗凤之后是凤加异,凤加异之后是异牟寻,识时务的异牟寻在793年派遣三批使者,往成都、使长安。次年正月,四川节度使韦皋派部属节度巡官崔左时,到大理与南诏会盟,力誓双方互不侵犯,共同对付吐蕃。南诏并向大唐皇帝献上属域地图,请唐朝重新赐给“南诏”称号。

信息来源:现代家庭报 张桂柏

平台编辑:盐津县融媒体中心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