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菲纳米: 在18纳米“赛道”上释放“速度与激情”

高速路上,满腔热血,脚一直往下踩……踩到底,直到车被美国警察拦下。事隔多年,姜锴仍难掩兴奋。那是他命运转折的一刻——放弃扎根多年的

“高速路上,满腔热血,脚一直往下踩……踩到底,直到车被美国警察拦下。”事隔多年,姜锴仍难掩兴奋。那是他命运转折的一刻——放弃扎根多年的硅谷,跟随老熟人潘克菲回国创业。

这一瞬间的画面深刻地印在了潘克菲与姜锴的共同记忆里。

此后的人生,两位归国博士选择的是一条只有头发丝宽度几千分之一的“赛道”。他们所领导的诺菲纳米,正在通过自己研发的18纳米国产银线技术,去颠覆旧有格局,冲击日本人在触控材料上的长期垄断。

诺菲纳米公司董事长、CTO潘克菲

“不安分”的硅谷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对照比较,潘克菲创立诺菲纳米显然是为了“自我实现”。从小出国留学的他,一直生活在“相对较舒适”的环境之下,学习、工作算得上顺风顺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在通用电气等大企业有超过15年纳米薄膜研究和工业生产经验。 海外的日子过得好好的,他却按捺不住了,“我个人希望挑战一下自己,不希望在一个职业里待得太久。”作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潘克菲2010年只身回国。那时候,他有的只是十几项国际专利、多年的工作经验、空徒四壁的毛坯厂房,以及满满一脑袋对未来的憧憬。

他想到了姜锴。潘克菲与姜锴的认识缘于在硅谷有共同的朋友,一细聊,他们的夫人居然是清华大学同一级的同学,关系又近了一步。

与潘克菲有过一些创业经历不同,姜锴原来一直在硅谷“打工”。

“潘总创业是深思熟虑,我决定创业主要是因为满腔热血、一时冲动,” 姜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当时在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担任高管,“与克菲谈时,一起看了康宁(特殊玻璃和陶瓷材料的领导厂商)《未来生活的一天》这个视频,感觉材料真的能实实在在改变人的生活。特别有趣!”

对于要不要去跟着去创业,除了情感因素之外,姜锴其实也有理性层面的思考,“在麦肯锡,我经常跟自己说:‘我们做的事情要有影响……有影响’,但战略管理咨询的效果,要五到十年之后才能看得出来,而创业是实实在在每天去做事。”

很快,姜锴做了正面回应,两人“一拍即合”,确定了彼此分工:潘克菲任CTO,分管技术开发和技术趋势研究,同时任公司董事长;姜锴有志于在技术与管理的交叉点上做贡献,担任CEO。

当摊子真正铺开之后,两人才真切感受到创业的不易。让潘克菲感受颇深的一点是,15年的国外生活,让他对变化太大的国内环境有了一些陌生感。让他最头痛的事是招人——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应聘者“不知道诺菲要做的事是真是假”,而他当年在大公司招人时,“只要广告发出去,收到的应聘材料总是一堆一堆的。”

姜锴回忆:“我刚回来的时候,什么事都是自己做,跑到深圳一个一个去拜访工厂的老板。”

不过这样的“艰难”并没有让他们止步,相反,让他们感到的是自豪。姜锴对同事说:“这么多年,我在公司练就了各种各样的职业肌肉,有胳膊上的肌肉、腿上的肌肉……现在,我所有的职业肌肉全部都能动用起来了。”

他把创业的过程比喻成养孩子: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越来越来强壮,“你会体会到不一样的、无可言喻的乐趣。这就是为什么创业这么难还有人前仆后继的原因。”

凭借着创始团队的坚韧与信心,再加上中国在纳米产业链上确有优势,越来越多来自世界著名学府和五百强企业的精英加入公司,诺菲纳米开始在柔性屏材料产业的研发与生产中彰显自己存在。

诺菲纳米公司CEO姜锴

原子层上“创世界”

纳米银线虽小,但诺菲纳米的事业版图却画得很大。在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诺菲纳米扮演的是行业颠覆者的角色。

在新技术诞生之前,柔性显示广泛采用的是被日本企业垄断的ITO(氧化铟锡)技术。相比ITO,纳米银线薄膜导电性、透光性、耐曲挠性更好,而且价格更低,对环境更友好,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替代品。

不过,商业决策是系统工程,技术领先不代表产业就会马上大规模采用。漫漫征程,诺菲纳米围绕纳米银线这个核心,建立起自己的产品线、生态链,一步步集聚往前冲锋的能力与资源。在关键点上,团队用十分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刚创业时,诺菲纳米生产的银线材料在35-37纳米左右,目前做到了18纳米。

18纳米是什么的概念?“不到100个原子左右的厚度,” 潘克菲形象地比喻,如果把纳米银线看成一根很细很长的东西,这相当于把最初生产的一根~36纳米银线劈成了4根同样长度但更细的银线。

这样的技术突破非常困难:“当它变得过细的时候,很容易和氧气或者其他东西结合到一起。想象一下:水流很粗,很容易形成水柱,但如果水龙头关得越来越来紧,很快水流就变为水滴。同样,当银线越来越细,要维持一维的形貌非常难。”

潘克菲确信,诺菲纳米的产品比国内一些竞争对手的领先了一到两代,对标国外,则在产业链层面更具优势。“国内的很多产品还停留在当年30+纳米的水平;相比国外,诺菲在产品完善度上要比他们好很多,他们的大部分产品还处在实验时期。”

姜锴曾总结过创业团队的工作成效:打破技术壁垒,诺菲只用了美国竞争对手1/20的资金、1/3的时间。

这样的成功引起了国外主流技术企业的关注。2015年,英特尔入股诺菲纳米。在合作前,英特尔曾仔细研究过另外两家硅谷公司,最终得出的结论——“诺菲纳米的材料最稳定,最具量产性。”

在英特尔的未来战略中,诺菲纳米是其构建“人机触控交互”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诺菲纳米另一项引以为自豪的荣誉是在2016年被《红鲱鱼》杂志列入了最具潜力的百家创业公司之一。《红鲱鱼》杂志被人戏称为“硅谷圣经”,创业之初的谷歌、eBay、Skype,以及国内的阿里巴巴、百度都曾获得过此类奖项。

目前,诺菲纳米拥有70余项国内外专利,已成长为国内纳米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由诺菲纳米提供支持的大屏产品出现在了特斯拉的展厅中;法国高铁、亚马逊也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使用了诺菲技术。

姜锴介绍:在小屏领域,诺菲纳米是世界上出货手机(含平板) 纳米屏薄膜材料最多的厂商;在大屏领域,诺菲纳米正在与世界上最大的电子教育白板龙头企业合作,触屏产品大样正在测试。

他预判,未来两三年,触屏应用场景会无处不在:除了常见的平板、电脑、手机之外,未来将会扩展至黑板、桌面、甚至是墙壁。

坚持创新,才能赢得未来

在潘克菲与姜锴诺心中,美国硅谷仍是世界技术创新的高地,但当他们脚踏实地站上中国这片创业、创新热土,他们真实地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因为创业团队的事业起点在硅谷,诺菲纳米非常珍视硅谷精神。在潘克菲看来,硅谷创新有很强的雪球效应:在一个很小的区域里,每天都会有很多新的活力、新的点子被释放出来。

但中国有中国的优势。姜锴拿诺菲纳米举例:中国电子产业有完善的产业链,“在硅谷的竞争对手,材料更新可能要以周来计算,而我们是以天来计。因为我们处在生态系统里,所以创新速度大大快于对手。”

姜锴还提到:事实证明,立足中国,诺菲纳米的创新产品是靠得住的,是让人信得过的。

对比中美创新环境,潘克菲认为,硅谷的有些经验值得借鉴:教育系统倡导的是独立思考;新技术信息传播速度很快;“领头羊”对新事物有足够的好奇心。

潘克菲相信,如果引导得好,“基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基础教育打下来的基础,未来爆发出的能量将不可想象。”

姜锴同样认可中国的创新潜力,“起码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我们赢过了硅谷,” 他反思:中国以前之所以缺乏技术创新,是因为在教育体系、社会环境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氛围。

“现在,国家把政策引向了实体经济,实业创新将水到渠成;我们人口基数大,人又聪明;独立思考的精神在进一步得到发扬。”

姜锴说出了他现在所能看到的未来:在创新方面,虽然还不能肯定中国是否可以在十年、二十年之内全面赶超美国,但是在个别领域、个别行业,一定会赶上甚至超出。

对于与诺菲纳米密切相关的高端制造业,姜锴认为,装备与材料是“中国智造”的两个高地,先攻克一个一个的小山头,拿下大山头就是迟早的事。他建议从业者“一定要有耐心,要沉下心做出过硬的东西。”

因有多年负笈海外的经历,在姜锴看来,中国的创新国策是最重要的加分项:越来越多的技术性人才在回流,在我们的身边,像我和克菲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一批人都在努力——我们并不孤独!”他在采访中说。

关键词: 纳米 赛道 速度
责任编辑:hn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