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来花被评为萧山第四届“萧山工匠” 这是萧山工匠中首个制茶人

一抓一抖,一搭一捺,一口光亮的电炒锅,一双挥动自如的巧手。一遍遍看似单一却需要重复无数次的操作,在七旬老人沈来花看来,那是她大半生

一抓一抖,一搭一捺,一口光亮的电炒锅,一双挥动自如的巧手。一遍遍看似单一却需要重复无数次的操作,在七旬老人沈来花看来,那是她大半生日积月累练就的匠心,也是为了守住萧山本土茶的好口碑。

16岁入行,匠心源自热爱

今年72岁的沈来花怎么也没想到,老都老了还能评上“萧山工匠”。在前不久萧山表彰的第四届“萧山工匠”名单中,沈来花榜上有名。这是萧山工匠中首个制茶的。

炒茶也能成大才。此前,沈来花还多次荣获“浙江省龙井茶十大炒制能手”“杭州市龙井茶十大炒茶能手”等省市级荣誉称号,主导制作湘湖龙井茶样荣获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指导萧山二职学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扁形绿茶)一等奖。可以说,她为萧山茶经济和茶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沈来花在16岁时就入了行,彼时,她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下属单位从事采茶、摊放青叶等工作。因兴趣使然,沈来花逐渐接触并学了炒茶。在遇到恩师来锡根后,沈来花真正踏上了炒茶之路。她用一颗不急不躁的心,种茶、采茶、炒茶,与茶相伴,也培养出了新一代的茶人,把茶香传递到远方。

沈来花对茶的这份热情,铸就了一颗匠心,也让她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她在萧山区湖头陈大队工作了6年后,又被安排到绍兴市新昌县工作,指导当地茶叶种植、茶厂开办、制茶技术。15年间,沈来花成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制茶师傅。1995年,她回到萧山,进入杭州萧山九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担任技术总监。2012年,沈来花受萧山二职、富阳学院的聘请,兼任校外指导专家,为学校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手工制茶新秀。

苦练“铁砂掌”,只为茶飘香

众所周知,电炒锅炒茶的温度需要控制在150℃—220℃。正常情况下,人体靠铁锅都会有灼热感。可沈来花炒茶,却坚持徒手入锅翻炒。

沈来花说:“新鲜的茶叶水分多,如果戴着手套炒茶叶,既会影响茶的质量,也会影响茶叶的外形,炒出来的茶不脆不香,甚至还会炒焦。所以,我带的学生也都是不戴手套的。”

如此重复炒茶,手上难免有水泡。可沈来花手上却干干净净,有的只是炒茶余留的阵阵茶香。沈来花解释说:“起先学炒茶那些年,手上烫得尽是水泡和茧子,手上的皮都不知道换了几层。可后来渐渐摸索出‘章法’后,水泡也就少了。”

徒手炒茶,可以更敏锐地感知锅温和茶叶的温度。原来,旁观者看炒茶人看似是手贴着铁锅挥动,其实手接触到的是茶叶,通过与茶叶的接触,可感知着茶叶的变化。就这样,几十年的炒茶经让沈来花练就了“铁砂掌”般的绝技,她笑称:“‘铁砂掌’练出的手感自会教你炒出好茶。”

两个巴掌的技艺,是科技无法取代的

湘湖龙井手工炒制技艺,是我区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作为萧山区湘湖龙井手工炒制技艺代表传承人之一,沈来花坚持炒手工茶有56年了。

要想炒出一锅上好的湘湖龙井,对温度的掌控和力道的拿捏是关键。沈来花说:“火不能断,不能过猛,火猛会焦,火候小会黑化,一定要给它刚刚好的温度。炒湘湖龙井就是要小火慢炒。一般情况一斤青叶,我要分六锅炒。”

“湘湖龙井手工炒制技艺需经过鲜叶摊青—杀青—回潮—辉锅等十几道工序。炒一斤茶,往往需要炒茶工持续守锅炒6到8个小时,如此才能让湘湖龙井拥有上好的汤色与持久的茶香。”沈来花说的炒茶工艺,正是她成为“萧山工匠”的匠心和匠艺所在。

“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是无法取代的。湘湖龙井手工炒制技艺是萧山区茶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积累,并不断传承的精湛加工技术,是萧山区数十代茶农智慧的结晶。也正是有了像沈来花这样一群炒茶技艺传承人的匠心坚守,才有了匠心品质的保证,助力乡村特色产业的振兴。

■记者李沅哲邱璐通讯员凌亚红

责任编辑:hn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