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色浙江”到“生态浙江”再到“美丽浙江”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转塘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选择在此归隐山林,又有多少历史名人在此留下文化遗迹。路绕定山转,塘连范浦横。据说转

转塘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选择在此归隐山林,又有多少历史名人在此留下文化遗迹。“路绕定山转,塘连范浦横。”据说“转塘”这一地名的由来,是唐朝诗人崔国辅途经钱塘,因为潮水的原因过不了江,无法渡江到对面的西兴(西陵),夜宿转塘后便作诗一首,以此描述转塘一带江景。

年来,一批批重量级文化设施在这里选址建成,之江文化产业带已成为杭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地带。西湖艺创小镇、云栖小镇等文化产业配套,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高校的先后入驻,更为此增添了独特深厚的人文底蕴。

高质量人文发展离不开生态自然条件的天然馈赠。而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年来,浙江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从“绿色浙江”到“生态浙江”,再到“美丽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高度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开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征程。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年来,杭州市奋力打造全国生活垃圾治理先行区,在城乡统筹、全程分类、再生回收特别是提升生活垃圾处置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五年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和易腐资源化日处置能力从6000吨跃升至1.7万吨,总能力和提升速度均居全省前列。

以杭州市环境集团为例,2020年,随着杭州市原生垃圾“零填埋”,为适应垃圾焚烧远郊化的处置格局,做好前端清洁直运与末端焚烧处理环节中的垃圾转运保障工作,杭州市环境集团积极配合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按照东西南北区域进行规划布局,建设天子岭、城东、之江、城西和镜子山等五座大型分类减量综合体转运站。

其中,坐落于西湖区转塘街道彩虹快速路辅路和云河巷交叉口的之江分类减量综合体,整体以浅灰为色系,局部点缀砖红色,自带工业韵味与时代审美。通过几何手法的分割和聚合,简约的立面形式与周围山景相互交融,光影斑驳,虚实相生。7月8日,之江分类减量综合体在杭调试运行。据了解,之江分类减量综合体是杭州市第四座、杭州市环境集团建设并运营的第三座大型转运站。

之江分类减量综合体包含地上三层管理办公用房及地下两层作业车间,总建筑面积约10600㎡(地上3500㎡,地下7100㎡),设计转运规模为600吨/日。服务范围包括杭州市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上城区等区域,是集转运作业、办公管理、环保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独立环保园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而今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设计与使用环境相适应,在满足人们生活基本需求的同时,赋予其公共艺术的内涵,更迎合人们的审美观念。秉持着“绿色、环保、低碳”的设计理念,该综合体采用独树一帜的全地下式竖式压缩转运工艺,地上部分流线型的办公用房与山川相融,立体绿化覆盖地上面积50%,垃圾转运设施和除臭环保设施则“藏”于地下;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保持优美视觉效果,给人以内外兼修的美感。

那么,这座“藏”于地下的垃圾清运设施,究竟是如何将人们的生活垃圾逐步转运的?踏入综合体一楼的指挥中心,显示屏上清晰展现了每一辆清运车辆从进入、称重到卸料、装载的全过程。目前,之江分类减量综合体站内配置2条竖式压缩转运生产线、16辆转运车23个箱体,设计转运规模为600吨/日。采用竖式压缩工艺的优点,是能节约场地空间,减少压缩设备,充分利用卸载惯及垃圾自重,有利于容器的装载和压实,降低动能消耗,同时压实器自上而下运动,渗滤液顺势到达底部,不会溢出。通过不断优化运营管理和线路调度,之江减量综合体形成了特色的“橙色”转运物流体系,真正实现垃圾转运调度更科学、配套更完善、功能更齐全的规划目标,推动了城市垃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责任编辑:hn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