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刻 世界读懂了西湖

十一年前的今天,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西湖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这也是目前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

十一年前的今天,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西湖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这也是目前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

在这一刻,世界读懂了西湖。杭州人心尖尖上的这颗明珠,真正走向了世界舞台,散发着属于她独有的魅力。作为世界遗产,西湖从来都是独一无二的。行走在西湖边,你会发现,西湖的自然、人文、历史、艺术融为一体,和谐相生,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西湖文化景观,传递着中国传统山水美学,传递着中国的文化自信。

西湖申遗成功,是杭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今,走入世界眼眸的西湖也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呵护下,出落得愈发美丽动人。

今天,是杭州第三个“西湖日”。坚持“天人合一”的理念与实践,严格遵守《世界遗产公约》,西湖一直坚持走着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特色发展之路,全力推进西湖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

守护碧水,传递人文,共享空间。当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当文化自信构筑起共有精神家园。怀抱着西湖的杭州,正在迈向世界名城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大步向前。

传承世遗价值

行云山水,人景交互 构建人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在西湖边上班的赵千惠,每天中午都会有一个固定的行程,那就是绕着西湖环湖跑。打开她手机上的运动APP,可以看到跑步轨迹不断重叠在一起连成了西湖的形状。

“对我来说每天能够在西湖边这样环湖跑,那种幸福感是不能用言语所表达的。我去过很多城市,但是西湖给人的那种亲感,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她不仅仅是一个湖,而是一个朋友,开放、亲切、大气。”

从古至今,西湖就是许多人心中的“知心挚友”。无数文人墨客在这个“精神家园”寄情山水,泼墨挥毫,进行心灵的对话。行云山水间,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和谐共生。

如今,为了保护好西湖,景区也在不断努力着,坚持以生态优先的原则,不断丰富西湖景观,通过打开自然空间,让人与自然的互动更足,做好做深“显山露水”的文章。

今年以来,与苏堤、白堤并称“西湖三堤”的杨公堤就通过全面提升,引景入路,充分打开全长3.4公里长堤的景观,将美好的绿意带到大家的视野内,打造高品质的绿色共享空间。

这几天,正值初夏。曲院风荷荷花初放,阵阵荷香,沁人心脾。站在杨公堤环璧桥上,曲院风荷的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天与云与湖相接,路与树与屋隐现,淡描浓抹,顷刻百态。道路两侧,草长莺飞、绿意盎然,无数水鸟在湖边安家嬉戏。

此次杨公堤景观保护提升,关键词就在一个“引”字。把杨公堤沿线最经典的景观引入到道路的视野以内,达到显山露水的效果。如今,市民沿途经过花港观鱼、浴鹄湾、乌龟潭、茅乡水情、曲院风荷等景点可以发现,原本道路两侧色彩不一,大小迥异的箱体不见了踪影,整条道路显得放达而清雅。西湖景区正以一种“和风细雨”的方式,强化杨公堤的“静趣、野趣、雅趣”。在漫不经心之间体现杨公堤独特的韵味。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如何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美好、更有品质的西湖,也是杨公堤景观提升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杨公堤两侧大量种植水杉,水杉成林亦成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为了让大家能够更深入水杉景观,贴自然,景观提升充分考虑了市民游客的需求,专门开辟出一块区域,用松鳞取代地被,让其成为可进入、可拍摄的空间,既解决了管理问题,也满足了人民的需求,让人与自然,在此亲密无间,尽享美好生活。

守护世遗价值

瑰宝千年,守住文脉 传承“文化名湖”深厚底蕴

申遗成功后,西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挂起了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的牌子,这充分表明杭州对于西湖持续保护、发展的决心。

十一年来,西湖严格遵守《世界遗产公约》,努力探索方法、打造模式,全力推进西湖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用高标准保护西湖世界遗产。

作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6大价值承载要素,西湖文化史迹一直是西湖景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分布于西湖湖畔与青山之中,串联起了西湖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为“文化名湖”的支撑要素。

所以,保护好这些文化遗迹,也是西湖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些年来,西湖景区以科技为助推,不断提高文保管理智慧化水,通过充分利用西湖文化遗产十年数字监测成果,确立西湖文化遗产监测的规范与权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瑰宝。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鉴往知来。西湖对待文物,一直心存敬畏。如今,这些千年瑰宝也在不断焕发新生,为往来游客传递着属于中国的文化自信。

黄思慧是飞来峰景区讲解班成员,每天她都负责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带他们走入飞来峰景区中,感受这东南佛国的深厚底蕴。

“飞来峰造像不仅是我国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造像群,所具有的自然山水美学更是全国石窟的佼佼者,许多游客来看都会被这里的景观、文化、美学所震撼,在这里,心可以静下来,感受着自然之中的禅意。”

一边说着,黄思慧走入了飞来峰玉乳洞中,随着她行走的路线,玉乳洞中的感应照明灯亮起,照亮了一尊尊造像,使得观者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去年,我们将飞来峰洞龛造像重点开发区域玉乳洞作为亮化试点,特别采用了LED冷光源,为保证灯光照射更能将造像的神韵表达出来,玉乳洞中的每一组灯源都与造像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起来,采用了智能声控系统,只要游客一靠,就能点亮每龛造像的专属灯光。整个提升都遵循了最小干预、可逆、节能环保的原则。”

为了保护好这千年瑰宝,多年来,西湖景区一直都没有停下脚步。通过为飞来峰“量身定做”修缮保护项目,分别在2005、2013、2017年完成三期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

今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即将实施“飞来峰98龛渗水抢救治理”与“飞来峰造像安防工程”。景区还将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开展全面三维数字化保护工作。

两年,为了充分展示飞来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我们还推出了三届‘飞来寻踪’导赏,选用多种本地乡土植物,巧用树桩、枯枝,布置了几十组风格迥异,与飞来峰主题相关的园林小品,营造出一步一风景,一景一陶然的玉液幽兰新路线和空间。很多游客参观以后,都感觉到很新颖。”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展现飞来峰文化,飞来峰景区还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让“不畏浮云”石刻文化展在手机上实现了720度全实景,还原场景的每一处细节,推动千年宋韵“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共享世遗价值

一方水土,人民共享 推动美丽“窗口”精神共富

西湖对于杭州来说,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一片湖山。它代表了文化,代表了历史,更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家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引领着城市迭代发展。

通过做好文化传承,产业融合,如今,西湖景区中的各个茶村正焕发生机,通过进一步厚植西湖龙井核心产区文化底蕴,让西湖龙井金名片底色更亮。

今年春茶季,西湖景区翁家山村82岁的茶农孙小毛因为一个炒制龙井茶的视频,火遍网络台。镜头里,满头银发的她坐在炒锅前,潇洒自如地翻炒着茶叶,精气神一点不比年轻人差。

“我的收入都来自茶叶,它告诉我‘有付出就有收获’。同时这也是我的精神寄托,走在茶园里、坐在炒茶锅前,整个人一下就精神了。”

在天目里举行的茶集市上,满觉陇村“茶二代”陈骏辰被观众围在中间,他向大家展示了西湖龙井茶的炒制过程。在所有摊位中,他的铺子人气火爆,大家都对西湖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气氛热烈得超乎想象,我发觉很多年轻人对茶文化非常感兴趣。以后我会多参与这类活动,将西湖传统技艺以新形式展现出来。”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如今,西湖龙井茶文化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石上清泉竹里茶”,它还成为了助力景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今年3月,西湖街道与中国茶叶博物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辖区内联合开展“村村都有茶窗口,家家都有茶艺师”培训,培育一批明历史、懂知识、会专业的茶文化传承人,打造面向大众的茶文化展示窗口。景区还陆续推出了“龙井问茶”“九溪寻源”“梅坞感恩”“双峰探春”4条茶游线,打造“一村一特色”美丽风景线路,打好文化牌。

充满底蕴的西湖文化风景带,穿过茶村,它还以公交站台的形式,成为西湖景区路上独特的风景。

今年,景区联合杭州公交集团在景区范围内打造了“迎亚运·赏宋画·品香茗”活动,通过这一载体,为景区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方式,让流动的文化驶于路上,让景区真正成为人民共享的文化空间。

除了第一站杨公堤沿线与第二站龙井路沿线,最,第三站玉皇山线路站牌也全部提升完成。这次玉皇山路沿线公交站展示的是杭州西湖博物总馆南宋官窑馆区珍藏的五件南宋青瓷,它们形态不一,充满美感,为市民展现了宋代官窑瓷器设计的匠心,也体现了中国陶瓷文化的蕴藉浑厚与博大精深。

以小见大,将文化镶嵌于沿路上,这种以公交站台为载体的文化展现方式,不但丰富了西湖景区路上的文化氛围,也让市民与游客能够体验到“人在诗中过,人在画中游”,真正将文化共享,让韵味更浓,让西湖文化离人民更

责任编辑:hn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