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古诗文:愿你心中诗词激荡 眼里闪烁光芒

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历时四年修订完成的高中语文课本通过了国家教材委员会的审查,将于今年年底印发。此次修订最大的变化之一,则是将原标准

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历时四年修订完成的高中语文课本通过了国家教材委员会的审查,将于今年年底印发。此次修订最大的变化之一,则是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消息一出便引起众声喧哗——“幸好我毕业得早”、“回想起了当年被《××××》支配的恐惧”“背这些除了考试还有什么用?还不是早忘光了”等等声音不绝于耳。

然而,如果没有这些古诗文的记载,我们不会发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着如此的伟大之美。也许背过的东西会被时间消磨忘记,但是这些古诗文所蕴含的美却能永远在心底留存。

今天,文艺星青年与您一起,在这些经典的古诗文中,发现美、欣赏美,并最终将其铭记于心,感受其独特魅力。愿你心中有古诗词激荡,眼里闪烁出万丈光芒。

观景

古诗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作者对于自己的所见所闻的抒发,在诵读这些古诗文的过程中,可以跟随者作者的文字,感受他们当年所感受到的美好。

看见雨后黄昏,静谧山谷,我们会吟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听见乐声优美动听,起伏多变,我们将其形容为“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李贺)

面对晚霞弥漫的鄱阳湖,水汽氤氲,湖光潋滟,我们沉醉于“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王勃)

登泰山观日出,太阳将出之时,我们感叹道“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登泰山记》姚鼐)

阿房宫气势恢宏,虽然我们如今已经难觅其踪,但“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寥寥数语便让我们感受到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阿房宫赋》杜牧)

写作

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作者往往会巧思泉涌,用不同的手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将其所想要描绘的东西,至臻至美地表达出来,这些往往是可以让我们借鉴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琴声比喻成雨滴,再将雨滴比作珍珠,琴声在作者的笔触间倾泻而下。(《琵琶行》白居易)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没有直接写与客对酌甚欢地场面,反而通过这两句话的侧面描写,烘托出酒席气氛之热烈。(《客至》杜甫)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曾经在杜牧笔下十里春风拂过的繁华扬州,如今只有丛生而旺盛的荠麦,两相对比,道出战争给扬州城带来的残破衰败。(《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短短25字,将情景交融于一体,用色彩斑斓的秋景,反衬出崔莺莺与张生分别时的不舍心境(《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王实甫)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无数青山终究遮不住江水东流,暮色苍茫之下,哪堪听闻阵阵鹧鸪鸣?作者借景抒情,道出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为人

古人总结出来的许多人生感悟与道理,都凝结在这些古诗文中。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但这些精神却历久弥新,值得传承。

人生在世,应矢志不渝,坚定信念,“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面对诸多挑战,正是要有如此的志气。(《论语十二章》)

活到老,学到老,虚心向学是永远不该放弃的事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师说》韩愈)

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求实精神不可弃。(《石钟山记》苏轼)

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不可一蹴而就,“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荀子)

也许有人会觉得,要做到上面这些、要懂这么多古诗文,那得看到什么时候?在这里,小编要和大家说的是,在本文中引用的所有句子,全部选自教育部此次推荐背诵的72篇古诗文。

苏轼曾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想真的做到这个境界,就不妨从诵读这课堂上的72篇古诗文中开始吧。

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原有的篇章已用方框标明)

关键词: 古诗文 诗词 光芒
责任编辑:hn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