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乡村振兴走新路,喜圆都市田园梦

武汉黄陂木兰花乡,一度沉寂的乡村,焕发生机。(萍踪 摄)山峦青翠,花香四溢,农民在田间耕作,人在画中游。在武汉市黄陂区杜堂村,参观者

武汉黄陂木兰花乡,一度沉寂的乡村,焕发生机。(萍踪 摄)

山峦青翠,花香四溢,农民在田间耕作,人在画中游。在武汉市黄陂区杜堂村,参观者无不为眼前的这片“世外桃源”点赞。然而,数年前,这里还是典型的贫困村。杜堂村的嬗变,是湖北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范例。

乡村如何振兴?十九大报告勾勒出清晰路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打通城市资源流向农村的通道,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添发展新动能。”

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表示,“三乡工程”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下乡激活农村资源,变资源为创富资本,变乡村为创业乐园,变农民为合作股东,有效带动了农业农村发展。

能人让农村资源成创富资本 农民变股东

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位于大悟、红安、黄陂三县(区)交界处。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幅典型的中国农村贫困村面貌:破败的民居十室九空,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老弱病残幼在家留守,抛荒的田地里杂草长得比人还高。

现在,黄陂区杜堂村火了!2017年底,湖北省“三乡工程”建设现场会在黄陂区召开,杜堂村作为“三乡工程”的先行者,成为与会者参观考察的样板。很多地市州的“一把手”,刚进村就拉着村民问东问西,迫不急待地想解剖这只“麻雀”。

“杜堂村的变化多亏了回乡创业的‘能人’葛天才。”村党支部书记葛国兴说,葛天才事业有成后选择回家乡创业,先富带动后富,杜堂村的命运也因此迎来了转机。

葛天才早些年反哺家乡,捐资给村里建了水塘、修了路,无偿为家乡植树、栽花、种草。

“家乡的路通了,环境变好了,可村民的荷包没鼓起来,赚钱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村支书葛国兴说,“葛天才头脑灵活,又有一定的资金实力,瞄准杜堂村靠近木兰山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带领村民吃上了旅游这碗饭。”

葛天才投资2.4亿元,流转了7000亩土地,打造木兰花乡景区。景区所在地三个村的村民,只要有劳动能力,全部吸纳为景区员工。“目前在景区上班的村民有400多人,人均年收入2.8万元以上,即使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一个月也能赚一千多元。”

葛天才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公司与景区周边3个行政村的418户农民签订合作协议,村民空闲房屋以1600元每平方米,或租赁,或入股,一起发展民宿经济,年底按照股份比例分红。

自开业以来,木兰花乡景区接待观光游客已超过20万人次,拉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2017年,参与经营的农户户均年收入增加到6.2万元。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除了工资之外,有了经营性收入。”上月底,刚刚领到上万元红利的村民葛勇不胜感叹地说。

葛天才回乡创业的故事,只是武汉市“能人回乡”的一个代表。2017年,武汉市“三乡工程”共吸引回乡创业能人超过350人,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农村超过160亿元。

在木兰花乡,闲置农房成“香饽饽”,市民下乡圆“田园梦”。(萍踪 摄)

市民下乡盘活闲置房屋农地 乡村变创业乐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人说,每个城市人心里都有一个田园梦。

2017年,武汉实施“市民下乡”工程,鼓励和引导市民长期租用农村空闲房屋、农地等资源,下乡过田园生活,带动创新农村生活方式。“市民下乡”工程不仅圆了不少市民的田园梦,还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

武汉市蔡甸区大集街九如鲤大金湾59号,是一处古朴三进老院。房子外围与全村房屋一起进行了整修,变身白墙青瓦,但老房子的窗梁依旧。当地一位村民说,以前这里很热闹,是全村的文化中心,在沉寂了十多年之后,现在,这处老院已经由一名叫李涛的市民接管了。

李涛是一名留法归国的大学生,他在大金湾租赁了三栋房屋,创办起了一个文化艺术中心,开展古琴制作、漆器雕刻和美术培训。慢节奏的农村生活让他怡然自得。

武汉的乡村里,像李涛这样的下乡市民越来越多。昔日凋敝的村庄,因为他们的到来而重现生机。

在城区做了多年生意的朱月萍,一直想找个“村湾”寄托自己的乡愁。2017年,她一眼看中了木兰花乡里的一处闲置民房,随即签约入驻。一套250平方米的民房,还带个小院子,年租金5万元,合同签了五年。“签约之后,我拿出20万元重新装修,除了自住,还可以作为民宿出租。算下来,交了租金还能赚个几万元。”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洁的院子里种着些许当季蔬菜,藤蔓支架下摆着藤木躺椅、茶几,修葺一新的民房古朴古香,但是LED电视、空调等设施一应俱全,五间客房可容纳一大家人休憩,“别墅”每晚标价为2288元。朱月萍告诉记者,这个院子闲置了多年,房东早已在镇上安家落户了,曾经开价5000元卖宅基地都无人问津,而现在有人出价50万元想买,房东都不愿意卖。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共达成空闲农房租赁协议10078户,年租金1.49亿元;增加农民收入达到22.12亿元,对当年农民收入预计增长贡献率达到56.42%,271个贫困村农民增收2.82亿元。

农村闲置房屋能盘活,离不开政策引导。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武汉市在全国率先引导、鼓励市民下乡,租用空闲农房休闲养老、创新创业。4月出台“黄金20条”,5月推出“钻石10条”,6月提出打好“四张牌”……一系列优惠的政策,激活市民下乡追逐创新创业、找寻田园牧歌的梦想。

湖北借鉴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做法,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农民房屋财产权、房屋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放活农民房屋使用权。

木兰草原,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美景。(王力军 摄)

企业到农村投资 农民有了工资收入

武汉市木兰草原景区,是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木兰草原景区堪称企业兴乡的典范。

木兰草原景区正大门外,就是草原新村。当时,张家榨村200余名农户整体搬出景区后,就在这里安家落户。2018年1月10日,记者走进草原新村,只见农户的房舍白墙青瓦,整齐划一,家家户户都挂着农家乐的招牌。

正值吃午饭时间,华锋农家菜餐馆的老板娘彭三先忙得不亦乐乎。她的二儿子又添了二胎,彭三先一边忙着带孙子,一边帮助招呼店里的生意。她低声告诉记者,店里生意不错,家庭年收入满打满算达到了80万元。“我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然而,十多年前的张家榨村却是另外一副样子:由于位置较偏,交通不便,这里是黄陂区出了名的贫困村,“下雨一团糟,干旱一把刀,山不高,植被少,无水源,环境全靠人打造”。

张家榨村的巨变,缘于一名叫吴建顺的企业家到这里投资兴业。2005年3月,吴建顺投资4000多万元办起了木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两年间,吴建顺带领团队先后改善了张家榨村通水、通电等问题,打造了2600亩草原。随着木兰景区的游客一天天增多,草原新村的农家乐也越来越兴旺。

村民得到的实惠不只是开发农家乐。木兰草原景区总经理聂权介绍说,景区的游乐经营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也优先承包给当地村民,景区内80%的员工均来自周边村庄。目前,景区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惠及2000余人,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由2004年的2368元提高到如今的8万余元,翻了30多倍。

“现在很多村民都自己做生意,不愿意到草原来打工了。”聂权笑着说,村民有了固定工资收入后,不仅不需要政府补贴,还积极加入到创业队伍中来。目前,全村吃旅游饭的家庭已超过200多家,他们依托草原自主经营,开展农家乐、采摘、骑马、滑水(索)等多项服务,捧起了旅游景区“金饭碗”。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武汉市农委数据显示,全市共有4452名能人回乡创业兴业。截至2017年11月份,全市新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090个;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总额达到20.04亿元,其中271个贫困村农民增收2.53亿元。

2018年湖北“三乡工程”将向纵深推进。“市民下乡”将探索打造“教授村、律师村、医生村”等特色村庄;“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将搭建平台,以生态产业引进其他产业,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达到“市民下乡有盼头、企业兴乡有干头、农民增收有奔头”的效果。

湖北的“三乡工程”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本。“三乡工程”正成为践行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精神、解决乡村人才短缺、建立促进农民可持续性增收机制等重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田园梦 新路 湖北
责任编辑:hn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