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临近消费者购买欲被迅速点燃 冲动消费现象也愈发普遍

随着双十一的临近,消费者的购买欲被迅速点燃,冲动消费现象也愈发普遍。人们通常以为冲动消费是女性特有的行为,但不少研究指出,男女的冲

随着双十一的临近,消费者的购买欲被迅速点燃,冲动消费现象也愈发普遍。人们通常以为冲动消费是女性特有的行为,但不少研究指出,男女的冲动消费发生率几乎相同。

男女老幼都会陷入冲动消费的陷阱,但钱究竟是怎么被刮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关于购物的心理学知识。

心累让人更爱“剁手”

人们通常认为,心情好时更容易“买买买”,但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剁手”行为在人们心累的时候最常出现。

心理学家把意志力随着使用而不断消耗的现象称为“自我损耗”。在这种状态下,大脑会切换到“节能模式”,拒绝需要艰苦思考的事情,并且偏爱直接的命令与绝对化的信息,此时如果再听到一句直击灵魂的咒语——“买它”,你的荷包恐怕就要大出血了。

商家利用“自我损耗”原理促进成交的例子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带货主播用极快的语速介绍商品,通过短时间输出超量信息造成用户的大脑疲劳,一旦在损耗中失去抵抗力,购买行为就变得很容易发生。

自我损耗还解释了“双十一”的狂热消费现象。在购物节之前,许多人会压抑自己的购物需求,殊不知这种压制会消耗意志力。到了购物节,大脑再也没有能量克制任何消费冲动,导致人们最后买入了一大堆计划之外的东西。

警惕“强迫性购物症”

购物成瘾也被称为“强迫性购物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可能会造成明显的心理、财政、家庭问题。

这种疾病是一种逃避机制,患者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会陷入自卑和各种心理不适,并希望购买行为可以帮助摆脱这种痛苦。但这种解脱只是暂时的,所以他们会不断买东西、不断试图达到上次冲动消费时的情绪高度。

还有一些强迫性购物症患者通过消费抵抗内心的抑郁。一项法国的调查显示,抑郁症与强迫性购物的共病率非常高,在抑郁症患者中,近三分之一有强迫性购物行为。

当我们不快乐时,看到商业广告上温情画面的那一刻,会产生一种错觉:买下来,我就会快乐。然而,这同样是一种逃避,长期看来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反而会陷入更深的购物瘾中。

适量“剁手”可治愈心病

适量的“剁手”能带来心理疗愈效果,对此,心理学家提出“零售疗法”,指通过购物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

事实上,除了极少数的成瘾性消费,购物本身是人们不断做出自主选择的过程。换句话说,购物赋予了人们通过做出这些选择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此外,购物让人们开始想象拥有这些物品之后的感觉。例如,一些准爸爸妈妈提前买好婴儿的奶瓶、衣服等,帮助他们想象宝宝出生之后的模样,从而减轻内心的焦虑。

一项消费者购买体验研究表明:去实体店购物的心理体验优于网购,线下店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更有逛街的气氛。同时,与其购买实物,不如购买体验。这可能是由于体验性消费和自我概念联系更紧密,人们更多地用人生经历定义自己,而非自己的物品。

最后,生活中的“小确幸”不容小觑。很多次小额的“买买买”比一次性大额消费带来更多的快乐。花大钱买一个限量版的包包,时间久了也不会一背就快乐,但隔三差五买些小东西可以能够提供积极情绪。

责任编辑:hn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