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粒种子到统防统治 钱塘江边的田保姆是这样炼成的

初夏的田野上,一行行整齐的早稻秧苗已种在水田里。钱塘江边一处育秧基地里,59岁的种粮大户许传富正和几位青年一起,查看蒸汽棚里稻种的发

初夏的田野上,一行行整齐的早稻秧苗已种在水田里。钱塘江边一处育秧基地里,59岁的种粮大户许传富正和几位青年一起,查看蒸汽棚里稻种的发芽状况和育苗棚里晚稻秧苗的生长情况。

许传富有着数十年的种田经验,几年前曾因秧苗染上恶苗病而损失了十几万元,“虽说种田看天吃饭,但技术也要年年更新。”他说,“现在的新工具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科技,我们很多时候都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越来越需要依靠专业部门的技术顾问,有了他们提供的技术保障,我就能更加安心、省心。”

许传富依赖的技术顾问正是他身边的这帮80后、90后青年,他们是萧山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为农服务部的员工。在当地农民口中,他们是“田保姆”,带着新技术扎根田间地头,帮助农户增产增效,奔“共富”之路。如今,越来越多像许传富这样的种田“老师傅”,也乐意让这帮年轻人做他们的“技术指导”。

从一粒种子到统防统治

钱塘江边大片机械化种植的农田,堪称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为农服务部负责人温先礼他们发现,随着土地流转和“非粮化”整治的推进,粮食的规模化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户对于农业服务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农资产品供应,而是已延伸到粮食生产全过程的配套服务。为此,农资公司在年初成立了为农服务部,调来各类技术“田保姆”11人,其中90后员工7人,将原先分散的服务集约化,为农户提供包括种子供应、农作物病虫害解决方案、统防统治、无人机飞防服务、农业技术指导服务、试验示范调查等在内的全链条服务。

随着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保障优良的种子供应成了服务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团队95后青年卜熠负责配送种子,他说:“希望我送出去的每一粒种子,都能给农户带来丰收。”为了给萧山和钱塘区的种粮大户提供优质的粮油种子,除了给大家做好配送工作,卜熠还要努力向江浙两地的种子公司“讨”优质新品种的种子。今年,这支服务团队配送油菜种子7000公斤、小麦种子70万公斤、水稻种子21万公斤,总计服务面积20万亩。

有了种子,随后是栽培管理,浸种、育秧、除草、病虫防治……每个环节的技术服务都要跟上。对于为农服务部的沈晓林、富江良、王力超来说,这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召开现场观摩会、新产品推荐会,药水浸种防病,稻田除草,晚稻病虫防治……只要农户承包地上种了庄稼,他们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从钱塘江围垦的广袤原到萧山南片山区,基本上每一块田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为了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时给农户提供准确、有效的防治解决方案,他们不畏酷暑奔波于田间,调查稻飞虱、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的发病情况,泥巴卷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无人机“以一当十”虫口夺粮

去年9月,萧山农资公司为农服务部添置了5台植保无人机,启动为区内种粮大户开展飞防服务。

“通过手机设置无人机飞行轨迹和施药量,飞机就能自动工作。” “飞手”金泽霖一边操作无人机,一边自豪地说,“今年,无人机已经为小麦田施药11000亩,施肥3600亩。辛苦是辛苦一点,但是每天可以给农户防治400-500亩地,相当于10个工人的日工作量,我也挺开心的。”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无人机防治其实并没有旁人想象中那样轻松简单。遇到高温、大风、下雨天气,无人机无法做到高效作业,金泽霖、沈飞杨、朱献凯三位飞手就要调整作业时间。如高温时节,他们就会凌晨4点多出门作业,中间时间避开高温,晚上作业到8点才结束。晚稻的作业时间,更要从下午4点开始到第二天凌晨才结束。

这批为农服务的“田保姆”,均年龄才30岁,日在田间地头,往往戴一顶草帽,穿一双长筒雨鞋,看起来就是地道的农民。31岁的为农服务部部长沈良,本科学的是生物技术,硕士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如今已“务农”7年;指导植保技术的富江良,大学学的是植物保护专业;从事病虫害防治的朱献凯,学的是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几年下来,凭着专业学识与勤劳肯干,他们得到了农户的普遍信任。今年总计服务面积5万余亩次,累计服务农户200余户。

在农田里摸爬滚打,辛苦毋庸讳言。忙完小麦收割和早稻种植,从6月起,他们要一天不落地忙到10月。炎热的盛夏,为了避开中午的高温,他们清晨5点多就得出门下田,忙到中午前回去,个个晒得皮肤黝黑。

这份职业或许并不光鲜,但小伙子们干得有滋有味。“农户向我们学专业技术,我们向农户学经验,学勤恳劳作的态度。做农业,每一年都是挑战。看到粮食丰收,得到农户的认可,就很有成就感。”沈良说。

风吹过稻田,迎风摇曳的翠绿禾苗上,承载着农户们丰收的期盼,还有“田保姆”们立足于大地的人生梦想。

责任编辑:hn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