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机器换人”示范镇箬横,早稻育秧播种最前沿

春雨暂歇。温岭市箬横镇水田脉脉,机械隆隆声传出老远。这里,春播春种的交响曲正进入高潮。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如今,越来越多浙江农民告

春雨暂歇。

温岭市箬横镇水田脉脉,机械隆隆声传出老远。这里,春播春种的“交响曲”正进入高潮。

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如今,越来越多浙江农民告别传统耕作模式,在农业“双强”行动引领下,借力新技术、新农机,为全年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打下扎实根基。

在省内首批农业“机器换人”示范镇箬横,温岭市宏旺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国聪家庭农场主朱国聪是当地农民中的积极分子。春忙时节,我们随温岭市农机总站站长王新斌前往朱国聪的家庭农场,体验新型农机操作,感受早稻育秧播种最前沿。

插秧有“神器”

由一名驾驶员前方“掌舵”,另一名女工后方辅助。伴随着机械转动声,农机轮子深深扎入浸饱了水的泥土里。所过之处,6列秧苗整齐排开,给灰褐色的田地点染上清新的绿意。

一派忙碌的稻田间,我们见到了朱国聪,还有他今年最新购入的5台水稻插秧“神器”——钵苗移栽机。

远远望去,满负荷工作的钵苗移栽机犹如稻田中展翅低飞的蝴蝶:它的左右各有十层架子,摆满了一盘盘水稻秧苗,绿意葱葱,组成一双绿色的“翅膀”。

“到啦,来,站上来帮我放苗。”朱国聪跳上一台机器的驾驶位,热情招呼我们。

站上“翅膀”间的台,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眼前一亮:三台插秧器被安装在蝴蝶“腹部”,轮盘转动,一簇簇水稻秧苗离开育秧盘,扎进水田,细嫩纤弱似风吹便倒,偏又稳稳地站住了。

“快,架子上取一盘新的换上。”我们正看得出神,朱国聪发来提醒。原来,不一会儿,插秧器上的育秧盘便空了,三台插秧器,需要后排工人轮番换盘配合。我们数着数、掐着表,跟朱国聪试插了一亩地:一共插下40盘秧苗,只用了15分钟。

“这是第二代机器,今年最新款,‘手脚’更麻溜了!” 朱国聪竖起大拇指对王新斌说,这几天用下来,每台每天能抵70个人工,效率不是一般的高。

一位是“敢吃螃蟹”的大户,一位是市农业部门的高级农艺师,朱国聪与王新斌已是多年老友。2017年,朱国聪带领合作社引进了全省首台钵苗移栽机,开启水稻钵苗插秧技术攻关及配套栽培技术试验。自此,王新斌隔三差五就会来了解情况,跟踪进展。

“经过几年试验,我们发现,相比传统机插,钵苗移栽插下去的秧苗抗倒伏能力强,叶片不变黄,一插即活。”王新斌解释,这就省去了半个月的返青期,为下一季连作晚稻抢得宝贵农时。

“长出的稻穗也更大,一亩地能增产20%呢!”朱国聪连连补充。今年,他先行探索的水稻钵苗栽插技术,已成为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主推的种植新技术之一。

育秧有新法

钵苗移栽高效高产的秘密,就藏在秧苗生长的育秧盘里。“如果你们看过水稻钵盘育秧的全过程,就懂了。”王新斌的话吊起了我们的胃口。

于是,插完一轮,朱国聪便驾驶钵苗移栽机空盘而归,载我们来到农场的育秧中心。

这里的生产同样热火朝天:一条条输送带满载秧盘,自百米开外的一个厂房内延伸而出,直达各连栋大棚门口。合作社员工们正来回忙碌,一边将新播秧盘从输送带上取出,搬入棚内有序安置,等待发芽生长;一边将发育成熟的秧苗整盘抬起,放入前来取秧的钵苗移栽机上。

我们也进棚帮忙。只见里面每隔一段路,就会立一块牌,上面记录着对应区块的秧苗入棚时间。穿梭其中,朱国聪时不时蹲下来仔细查看秧苗长势。“1,2,3,这批还在3叶期,还需再等5天的样子。”他伸出两根手指同我们比划,“像这样长到10厘米高,抽出四片叶子,就能移栽到田里去了。”

在一片已进入4叶期的秧苗区,王新斌随手拔起几颗,向我们揭秘:“你们看,稻秧的根系和基质土已经紧密地盘在了一起。”接着,他示意我们看底下的育秧盘,拔出秧苗后,露出了几个钵状小穴。原来,四四方方的秧盘里整齐排列着448个穴,每个穴长一簇稻秧,根系独立分布,互不影响。

“插秧时,钵苗移栽机的顶针从穴位底部的三角裂中,将秧苗连根带土完整顶出,插入土里,根会很快在广阔的田野里自由舒展。”他解释,传统插秧,不论人工拔插,还是毯苗机插,都易造成秧苗根系断裂。用钵盘育秧配合钵苗移栽却能做到全程不伤根。根系强壮,水稻自然长得快、产得多。

满足自家需要的同时,朱国聪也为周边农户提供钵盘育秧服务。今年,他将育秧中心扩建了一倍,28亩育秧大棚全年能为1.3万亩稻田供秧。“需求很旺,目前早稻育秧日日满产,就连晚稻订单都快排满了。”朱国聪说。

增收有希望

几个箩筐倒立,便成了饭桌。中午,合作社员工、农场机械手、取秧农户等在空地阴凉处围坐一堂,准备午餐。

“来来来,一起吃。”大伙热情招呼我们加入。菜还没上桌,家住三甲村的朱梅德现场表演起太极拳,引来一片叫好。众人舒展的笑容让我们深受感染:看来,在此种粮劳作,着实是件幸福的事。

“现在干农活一点都不累!”坐定后,朱梅德告诉我们,今天,他的工作就是将浸种后的水稻种子放入全自动蒸汽喷淋催芽机,再取出摊晾,等待播种。

“要把水稻种子一颗颗播到秧盘的钵穴里,也挺费神吧?”我们问。

“不用,机器自动播种的,不需要我们播。”朱梅德指了指身边的厂房。

原来这里正是输送带的起点。走进去一看,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吸起粒粒小种子,盛土、落种、盖土、喷水一气呵成,再一盘盘向育苗大棚推进。“这种效率和精准度人工没办法做到,必须得靠机器来。”朱国聪解释。

作为一名农机“发烧友”,朱国聪的农场拥有各式农机300多套。翻地机、无人机、插秧机、收割机等一应俱全。水稻耕、种、收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午间小憩后,朱国聪邀我们开着翻地拖拉机,前去稻田备耕。巨大的轮圈碾过,泥土泛起丝丝绿意。这片土地前不久刚完成一茬西兰花生产。如今,茎叶还田,化为稻肥。

以钵苗移栽为代表,新技术、新机械为朱国聪的2000亩稻田争得了更多可能:每年两季水稻的基础上,还能增种一季其他作物。晚稻之后,他在田里种上西兰花、大麦或油菜,实现一年三熟,每亩年增收上千元。

“好东西要和更多人分享。”朱国聪将大批农机组建成一支“春耕服务队”,外出各地整土地、疏浚沟渠、喷洒肥药、播种插秧,将增产增收的希望,洒向更广阔的田野。

眼下,温岭向当地农户发放了每亩价值150元的“钵苗作业券”。“政府补贴多少,农机服务费就收多少,我要让大家不花钱就能享受新技术!”朱国聪告诉我们,4月以来,他的10台钵苗移栽机已累计为周边农户插下了5000多亩稻秧。

责任编辑:hn1007